《科學報告》期刊 18 日在線發表的論文稱,紐約干細胞基金會(NYSCF)研究所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名為節段添加組織工程(SATE)的新型骨骼工程技術。新研究的解決方案是單獨設計較小的骨節,然后將其組合起來。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太乙真人用蓮藕組成人形,使哪吒再生復活,如今,“生物補片”的科技也正在一步步演繹這一傳說。
近日,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肛腸外科任東林教授團隊宣布,他們首次運用來源于“豬小腸”的生物補片材料,為一女性患者“修補”了直腸中的“破洞”,使直腸功能在經歷 11 年的“折騰”后恢復正常。據悉,“豬小腸”生物補片運用在人體直腸重建,尚屬世界首例。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期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秦燕課題組與北京科技大學教授溫永強的合作研究成果,題為 Stimuli-Responsive Nanocarrier for Co-delivery of MiR-31 and Doxorubicin To Suppress High MtEF4 Cancer。該項工作利用納米材料同時包裹 microRNA 與化療藥物,達到靶向并治療腫瘤的目的。
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發布消息稱,該院聯合慶北大學成功開發出有效激活體內免疫細胞活性的納米粒子,該納米粒子只對癌細胞進行攻擊,同時提高免疫系統活性。
在 1 型糖尿病治療領域,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希望將功能胰島細胞移植到患者體內,以實現治愈。如果將這種方法應用于人類,患者將可能在不需要長期免疫抑制藥物的情況下治療糖尿病。
美國研究人員設計出一種新型納米粒子,能同時將兩種藥物運送到大腦腫瘤部位,增強對一種死亡率很高的腦瘤——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的治療效果,已在動物實驗中取得成功。
日前,《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在線發表了揚州大學醫學院高利增課題組、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閻錫蘊課題組合作完成的納米酶催化治療腫瘤的最新研究成果。
4月19日,遼寧省教育廳正式公布了首批省屬高校一流學科2017年度取得的重大標志性成果,中國醫科大學獲12項。
同一天,頂尖學術期刊《細胞》在線刊登了 6 篇最新的研究。在這項研究中,第二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曹雪濤教授團隊發現了一種能被腫瘤誘導的紅細胞樣細胞(Ter-cells)。
![]() |
創賽生物 提供高品質的醫療產品和服務 |
聯系我們廣州創賽生物醫用材料有限公司 |
產品中心 |
科研咨詢+技術服務
|
醫學實驗服務
|
科研咨詢服務 |